成长在锦医 | 马鸣潇:行科研长路 守育人初心

作者:郑璐   日期:2023年04月12日   点击数:

马鸣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威尼斯娱城0332首页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农业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教学委员会委员,东北三省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畜牧科技贡献奖一等奖2项,第四届锦州青年科技奖、锦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九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第九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特聘教授,并于2016年被评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任《中国兽医学报》和Frontiers in Insect Science编委,Frontiers in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virus research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 Technology和中国病毒学报等刊物审稿人。主持国家“863”课题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主持辽宁省科技厅课题4项,主持省教育厅课题4项,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5项。已获得发明专利5项,相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2篇被SCI收录。

生活有很多种状态,有的人不断进取,有的人安于现状。对于马鸣潇而言,坚守初心、执着前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深耕不辍 砥砺求索

1998年,马鸣潇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通辽市乡镇企业局和三元种猪场工作,从饲养员、车间主任到分场厂长,一步一步从基层做起。2001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通过三年的学习和锻炼,他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这段时光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后来的人生路和科研路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马鸣潇在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到锦医工作,从此与锦医结下不解之缘。初到锦医,马鸣潇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动物传染病学和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探索以“临诊特征”为模块传染教学,满足一线疫病防治需要。任预防兽医学教研室主任期间,他积极筹建教学核心团队和科研核心团队,在他的努力下,预防兽医学学科成为学校的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实验室。2010年,马鸣潇调入学校实验动物中心工作,他积极推进实验动物供应一体化,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动物相关管理规定,对实验动物使用、采购、回收处理、实验动物伦理以及相关设备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022年,马鸣潇来到畜牧兽医学院。他恪守“一把尺子一条线”的工作原则,在他的带领下,畜牧兽医学院强化教研室三级管理职能,积极探索适用于学院的学校、学院和教研室(中心)三级管理模式,强化学术分委会职能建设,并依托三个专业委员会制定或修订多项制度、标准,确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实行科研项目库制度,确保研究的前瞻性、推荐的科学性、培育的规范性和研究的持续性;积极探索国际化教育教学模式,与瓦赫宁根大学、山西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开设“新农人”健康养殖实验班,多名教师与学生参与中外联合的线上教育教学培训,对拓宽教育视野、推进教育国际化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肩负使命 笃志科研

蜂业是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蜜蜂授粉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不要小看蜜蜂,它对于农业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马鸣潇说道。

从2008年开始,马鸣潇就和中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历经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消耗饲料少等优点,非常适合中国山区定地饲养。中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占授粉总量60%以上,是国家重点保护品种。然而,2008年,辽宁地区大面积爆发中蜂囊状幼虫病,对中蜂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被蜂农称为“蜂癌”,部分地区的中蜂濒临灭绝。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马鸣潇立刻调整研究方向,经过5年多的潜心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中蜂囊状幼虫病抗体、检测体系、仿生蜂箱等集成技术,攻克了该病无法防治的这一难题。目前,此项技术已在辽宁、吉林、河北、陕西、江西、湖北等地区应用,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显著。这项研究不仅保护了蜂农的利益,更挽救了濒临灭绝的中蜂。从此,蜂农们都感激地称马鸣潇是中蜂的“保护神”。

2017年9月的一天,起了个大早并驱车行驶了近500公里的马鸣潇来到宽甸,来祝贺与他合作的民间研究所成立。这着实让蜂农们感到高兴,早早来到研究所大门口等待他,因为他们知道马鸣潇又会带来免费的中蜂囊状幼虫病抗体和养蜂的新技术。像这样走入乡间,来到蜂农的养殖场和家中,对马鸣潇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市场经济时代里,正确评价自己研究出的产品并加以推广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产品广为人知。但马鸣潇是例外,他认为产品是需要时间来积淀口碑的。他说:“这种抗体我们没有进行推广,都是蜂农们口口相传的,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广告。我愿意无偿将我研究的抗体送给蜂农,我希望这些抗体能为他们的养蜂事业保驾护航。”他反复强调着“口碑”的重要性。

马鸣潇研究出的抗体仅在这个地区就解决5000户蜂农的后顾之忧,一个人拯救了一个地区的中蜂,这就是马鸣潇备受欢迎的原因。可以想象,随着这个项目从北到南的合作推广和口碑相传,中蜂将会发展成更活跃、便捷高效的农民致富样本,成为养蜂人致富的“新动力”。

马鸣潇告诉记者,中蜂囊状幼虫病变异性比较强,所以要坚持流行病调查,并且随时跟踪这种病,才能保证研制抗体的特异性和有效性。他目前把研究重点放在中蜂囊状幼虫病快速检测、抗病育种和增加蜂产品的附加值上,提高蜂农的收入。马鸣潇始终要求自己将研究方向和蜂农的需求联系到一起,和自己的初心联系在一起。

马鸣潇学农爱农为农,十余载年光阴岁月浇灌科研种子,通过科技示范扶贫、教育培训扶智等方式,带领辽宁地区蜂农走上生态脱贫致富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马鸣潇用丰硕的科研成果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科技扶贫之歌!

春风化雨 匠心育人

马鸣潇主持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成绩优异。其中,他所主讲的课程《兽医传染学和高级动物免疫学》,注重在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研做得好,课又讲得好”是学生们对马鸣潇的评价。虽身兼多职,但马鸣潇始终把“教师”的角色看得很重。“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是他的为师之道。

既要“走路带跑”,也要“宽松自由”,这是马鸣潇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希望在课题组和课堂上营造出的学习氛围。“我肯定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爱上科研,热爱是留在学术界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希望呵护学生们的兴趣,大家一起进步,收获好的成果。当学生看到他的努力变成文章发表,就会非常有成就感,也就更愿意留在这个领域。”

“马老师是一位温和的导师,只要他在,可以随时讨论问题,老师也非常鼓励我们主动提问题”。硕士研究生胡影认为,愿意跟随马鸣潇一起做科研的重要原因是“马老师特别能够包容,我们做实验有时候会出各种问题,拿不到理想的数据,没有理想的效果,那时候就非常有挫折感。但是马老师会把我们叫在一起,分析哪里出了问题,从来不会苛责大家。这份既包容又求真务实的精神,对我们这些青年人来说特别重要”。

博士研究生张颖自豪地说:“本科时,我有幸上过马老师的课,被马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深深感染,如今我即将博士毕业,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和对马老师的崇敬之情,回到锦医,加入马老师的团队,继续跟随马老师探索更广阔的科研领域。”多年来,马鸣潇一直本着“做人、做事、做学问”原则带领课题组共同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且不断吸纳有远大科研志向的成员加入。

“其实每天都很平淡,没有太多起伏,这样的平淡就成了一种习惯”。面对取得的成绩,马鸣潇如是说:“我觉得我所做的这些研究就是我的本分,我喜欢长时间在这样安静和平淡的状态里工作。”行者,持也;智者,明也;学者,思也。在马鸣潇的心里,没有随波逐流的喧嚣和追名逐利的欲望,他始终以一个踏实的追求者的姿态,内守着精神上的博大宽广,行走在自己的科研之路上。

地址:中国•锦州  凌河区松坡路三段40号 Address: No.40,Section 3,Songpo Road,Linghe District Jinzhou City, Liaoning Province,P.R.China

邮编:121001 电话:(0416)3675111 ,3675222   Postcode:121001 TEL: +86-416-3675111, 3675222 

辽ICP备05022359号-1